格格党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清穿物语 > 189 红茶

189 红茶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梅兰妮也明白了琅琦的蚵壳屋定是从这里运去的蚵壳.所谓蚵就是海蛎.这种造房用的大海蛎原本不是当地的品种.后世的专家考证,它们的原生地是非洲的东海岸.这倒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明佐.

"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中国和海外的贸易就是逆差."梅兰妮有了新发现.

郝贵华在想"逆差",没有接话.

秦炼道,"现在的逆差还要大."

梅兰妮问了她最关心的问题,"有没有海关?"

渡过闽江,到了长乐县的地界.从长乐经过到莆田有官道.秦炼,梅兰妮一行人的车马快,天黑的时分到了莆田.

华家在福清和莆田都开有客栈.

他们就住在了自家的客栈里.

第二天,边峰和能海分道去了莆田城的北边的九莲山.

而梅兰妮他们继续往西南的泉州去了.

"有,自康熙二十四年,就建立了四个海关:粤海关、江海关(江苏)、闽海关(福建)、浙海关(浙江).它们都是由满人管理."

"海关如何收关税?"

"这,要看和那些官员的关系如何."

秦炼解释道,"海关的管理十分的散漫,受贿纵私成风.海关的最高长官叫'监督',一般由皇帝派遣.但是底下的各种要职都是他的亲信,家人,手下所担任.清廷收的关税其实并不多,主要有两项:船钞和货税,而货税的税率极低.但是,各海关的官员们巧立名目私设的各种税费多得惊人.例如,黄埔口就向过往船舶货物私收进港费,离港费,停泊费,粮道捐,分头,火耗,验舱,贴写,领牌等近70项,所得统统被上下官吏私分.而泉州这边没有广东那么厉害,但是,他收到的所有关税都是这里消化.有时都不收关税,只收红包."

华记的贸易行开在泉州的蟳埔,那里曾是古码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的头等大港,各国的船只停靠在泉州的码头上.当时,泉州城里城外遍种刺桐树,红艳的刺桐花给了海外来的商人和水手们极深的印象,他们把这个地方叫作刺桐.1292年的春天,马可.波罗就是从这个港口出发,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

后来,经过明清朝两百多年的海禁,这里也也衰落了.直到康熙二十三年重开海禁后,才又见到了外国船只来到这里.这时其他的港口城市也崛起了,清朝这时候是四口通商,广州港,福州的南平港和浙江的乍浦港取代了昔日的泉州.虽然还是有外国商船来,但那昔日的风光已不再.

华家在蟳埔重修了码头.在岸上修建了仓库.梅兰妮又看见了'蚵壳厝'.

泉州的大掌柜郝贵华,四十多岁,人很健谈,笑说道,"这'蚵壳厝'原本就是泉州的特色建筑.宋元时期,泉州的船将货物运去了海外,到了回程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货物装船,空船行驶起来摇晃的厉害,于是,就把那里的蚵壳装了压舱,回来后就堆放在了码头上.再后来,这里长期受到倭人的侵扰,数度劫难.住在这里的居民无钱建房,就用了身边的建材.这就有了这'蚵壳厝'."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