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党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大明元辅 > 第161章 南察风波(十八)塔鲁木

第161章 南察风波(十八)塔鲁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下,【\\咪\\咪\\阅读\\app\\mimiread\\】真心不错,值得装个,毕竟书源多,书籍全,快!

叶赫等“扈伦四部”既然不被承认,那么理论来说,就该视为明朝版图内的军政机构,他们所处的地方是明朝的行政区域,他们所治的人民也是明朝的子民。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后来《明史?地理志》所列明朝疆域并不包括海西女真地区。万历六年进行了一次人口统计,全国共10621436户,60692856丁口(具有劳动力和合法户籍的成年男子),其中没有边墙以外的女真人。

于是,叶赫等“扈伦四部”就成了既挂靠在明朝行政体系之内,又游离于明朝政权管辖之外的特殊地区。

有明一代,在官方的典籍里始终没有正式出现“叶赫”这一称谓,而一贯是以“塔鲁木卫”来记载,并与其贡市。

明灭元,蒙古贵族退出大都,返回草原,但它的政权并没丧失,只不过缩小了管辖的范围,仍然发号施令,史称北元。当时的北元仍然统治着海西这一广阔地区,而女真人仍是元朝的子民。

洪武四年七月置定辽都卫。到八年十月,改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领二十五卫、二州。十年,府县俱罢,卫所制是东北地区行政区划的基础。从定辽都卫到辽东都指挥使司,它所管辖的范围仅是“东到鸭绿江,西到山海关,南至旅顺口,北到开原”而已,而辽河以北,松花江流域、黑龙江南北尚不在明朝的版图内,这一广大地区仍属元朝“海西宣慰司”辖地。

洪武十六年,明太祖朱元璋给守卫这块地方的故元“海西右丞”阿鲁灰太师写了一封招降谕敕,劝其投降。阿鲁灰投降后,明朝的政令才抵达海西地区。

明初的叶赫地区,基本是属于没有开发的荒漠之地,只是到了正统以后,女真部卫南移,塔鲁木卫几经辗转,始进入这一地区。

为了抵制蒙古势力卷土重来,自阿鲁灰投降后,开始招抚女真部族,广设卫所,颁敕给印,并设立了“奴儿干都司”以统之。

塔鲁木卫最早见于明朝典籍是永乐四年,《明实录?成祖实录》永乐四年二月庚寅条载:“女真野人头目打叶等七十人来朝,命置塔鲁木等四卫,以打絮为指挥”。这是塔鲁木卫初登历史舞台之始。不过,这时的塔鲁木卫官员与后来的叶赫首领并非一系。

不管是打叶还是打絮,他们都不是叶赫部的先人。打叶传捏列阿,再传撒哈答,三传纳尔乞人、童哈,打叶家族到此终止,之后不见于史。

童哈袭职是在成化十四年,基本与此同时,另一个塔鲁木卫女真的儿哈你也登了历史舞台,但是却没有提及“袭职”字样,说明他不是打叶后代或家族。

的儿哈你,其实就是叶赫的先人齐尔哈纳,后来在鞑清史籍叫作齐尔噶尼。齐尔噶尼以仅记两代,而是从鞑清史籍查到的,明人大概对叶赫完全不在意,所以明代史籍对此毫无记载。而这两代便是始祖星根达尔汉,二代席尔克明噶图,齐尔噶尼是第三代。此时仍没形成叶赫部,他们都只是塔鲁木卫的一名头目。

此时的海西地区,实行的是与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它是明朝臣子却又不在明朝的疆域内,是一个典型的“一国两制”。

女真人纳齐布禄就是利用了这一时机建立了“扈伦国”,明朝对此即不承认但也不干涉,于是形成了明朝、北元、扈伦三足鼎立的局面。

明朝一贯推行它的“羁縻政策”自有其用意:“盖以金元世仇,欲其蛮夷自攻也”。明朝正是利用了元灭金的种族仇恨,才在东北地区实行了一种特殊的体制,利用女真人为其屏蔽北藩。

然而,当扈伦国解体之后,松辽大地反而出现四个并立的女真王国,史称“扈伦四部”。

这四个海西女真新兴势力崛起后,明朝仍然严守边墙。只要不扰边,任其自搞名堂。所以,北方的鞑靼、瓦剌、朵颜(福余、泰宁)皆能列为“外国”,而“扈伦四部”则不在此例,仍以卫所相待,通贡市如常。而“扈伦四部”的首领们也就“其通于明,皆以所领卫,令于所部则曰国”了。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