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党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文明破晓 > 第386章 血宝石(六)

第386章 血宝石(六)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虽然内心受到了冲击,光子依旧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阁下,如果您的规划得以实现,您认为中国对于日本的影响会在何处。最近中国提出的将生丝产量增加十倍的计划,对日本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日本有非常多的人靠生丝为生,如果中国的产量扩大十倍,日本会不会出现产业崩溃的局面?"

"现阶段,中日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引发战争可能性中,双方产业竞争导致的矛盾是其中最大的战争导火索。所以我认为,中日之间有达成关税同盟的必要。一旦达成关税同盟,两国的就会根据各自的优势重整两国的产业布局。日本将不再需要担心原材料供应,相关的机构将根据两国各自的需要,在合理的局面下调整产能。至于生产出来的商品,也不再会受到贸易壁垒的限制。日本的商品可以卖到中国,中国的商品也可以卖到日本。以生丝为例,日本有很好的生丝技术,我们中国会向日本购买技术服务。而中国有更适合生丝成产的自然环境,中国也会雇佣日本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到中国。为了发展出更好的生丝技术,中国也会向日本的技术团队投资,研究出来的成果进行共享。”

一听到平丰盛教授,光子登时觉得清醒了不少。现在的日本,女性虽然能在帝国东北大学读大学,却没有更上层楼的求学机会。平丰盛教授虽然很想以博士导师的身份收光子为学生,帝国东京大学的校规却不允许。光子自己也想学习更多知识,于是平丰盛教授就雇佣了光子为博士生班的助教。虽然光子没办法获得正规学历,但是在日本,有平丰盛教授的推荐信,这个助教也已经被等同视为拥有硕士学历。

此次前来中国对何锐进行专访,平丰盛教授对光子说过,"光子,何锐想看到的你是一个拥有自己知识体系的专业人士,请务必好好的采访,让何君明白,他对你的关爱达成了目的。”

想到这里,光子只觉得心跳速度快速降低,情绪也镇定下来。对何锐报以职业微笑,光子答道:“我在平丰盛教授身边得到了很系统的教育,阁下,平丰盛教授是法学与经济学的博士导师,对阁下的经济思路非常赞赏。在日本也有很多关注中国局势的人士,阁下,不知您对现在中国的国内局势怎么看?”

见光子开始进入状态,何锐收起笑容,开始回答问题:“感谢这些日本朋友的关心。当下的中国已经基本完成新的政治制度建设,这个制度近期最主要的工作是恢复崩溃的中国农村以及城市居民的基本经济生活。经过一年的恢复,中国人民的生活开始摆脱赤贫,逐渐回到正常生活的轨道。今后几年内,中国民众的生活会继续摆脱经济崩溃的影响,完全回到发展的轨道上。”

"我看过阁下的经济政策文章,如果中国的发展进入阁下计划的发展轨道,那么中国的消费能力会得到多大程度的提升?”

何锐摆摆手,"现阶段,中国的发展与消费能力之间并非同一件事。近期,中国的发展会非常迅猛。然而中国人民生产出来的粮食,获得的报酬,基本都是在维持个人生存需求之上。森田女士,现在中国人均土地只有3亩,以中国的亩产,小麦不过190斤。稻米会多些,总的来说,即便所有土地都能种植小麦和稻米,年人均主粮也不会超过600斤。平均下来,一天不到两斤。这样的产量,只是够基本生存。消费是建立在生存需求被满足的基础之上,一个城市的家庭购买不让家庭成员饥饿的粮食,以及将这些粮食做成饭的燃料,这在我们的经济思路中,不能算是消费。"https://

光子的思路已经进入了采访之中,她跟随平丰盛教授学习了近两年政治经济学,虽然不是全职,却也足以让光子理解了何锐的意思。既然何锐的经济政策如此严肃,光子很自然的就问起了下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正好是日本财经界所关注的,“阁下,从您的在介绍经济思路的文章来看,您认为中国的小农经济的极限只是让中国民众有钱购买自行车,到了家家购买收音机的时候,已经是中国小农经济能够发展到的极限。阁下认为,想发展经济,就得向农村持续投入,通过工业品订单向农村提供就业机会。阁下相关的产业政策方向是什么?”

"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在中国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交通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已经出现了购买自行车的人群。这些人得到了自行车与三轮车之后,已经开始使用这些交通工具把当地产品运送到更远距离的市场去销售。譬如上海附近的农民,已经能骑着三轮车,把蔬菜运到城市的市场去卖。这就是我们现阶段的产业政策。发展最先进的科技的确是中国现阶段的需求,不过这是国家投资的项目,其目的并非完全为了经济。现在的经济政策,则是为生产力发展提供需求。我们希望每一个中国家庭都能在最近两三年内拥有自行车与三轮车。这并非是为了显摆自己家庭的经济实力,而是希望自行车能够成为人民的生产工具。让一定距离内的行动变得更加轻松有效。”

日本记录员快速记录着对话,光子此时来不及记录,她的大脑努力运行,尝试能够理解何锐所说的话。在日本拥有自行车的家庭都有一定的钱财,所以光子只是想象一下中国每一个家庭都有自行车的未来景象,就觉得相当震撼。

而更具冲击性的是何锐对在中国普及自行车的原因,何锐希望这些中国家庭通过这样的交通工具获得更大生产力。至少在日本,并不会有这样的思考方式。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