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党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07节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07节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相比于东路战场上,胆大妄为的岳乐、图海等年轻将领,济尔哈朗明显要稳重得多。

他先是驱逐了襄阳城中大量妇孺,当然,其实这时候的襄阳城,也没多少人口了。

崇祯年间,军阀左良玉为了裹挟增添军力,用武力相挟,强迫襄阳全城百姓从军,无论老弱,以至于左良玉手中“兵力”一度高达八十万。

简单想想就知道,这八十万大军,其实和农民军那种裹挟饥民的飞蝗式部队差不多,甚至更糟糕,毕竟人家李自成、张献忠起码还会开仓放粮,而左良玉这种,完全是凭借武力威胁。

事实上,这八十万大军也大多成为了明末战争中的炮灰,直到左梦庚降清时,只剩下十多万了。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至少明军的兵力十分充足。

中军、前军各八个师,超过十七万人,这样的兵力放在任何一个战场,都是决定性的战略兵团,占了明军总兵力三分之一以上。

济尔哈朗都不需要能对明军造成多大伤亡,只要能够牵制住中路军,不让李过能够北上中原,与文安之会师,那就是力挽天倾的头等功劳。

所以才会这般龟缩城防,不轻易出城野战,就是为了消磨时间。

探查了数日,而后回营汇总,李过认为,攻取襄阳,其实关键不在城内,而是城外。

而所造成的结果,就是襄樊江汉之地,百姓十不存三,李过大军一路所经之地,明明是湖广地方难得的肥沃田土,却在春耕时节,抛荒严重,人烟稀少,让李过心中颇为沉重。

遗留下来的百姓,均是菜色瘦骨,即使人地矛盾在被物理清除以后,并不严重,但襄樊作为明清双方对峙最前线,几年以来,满清施行极其严苛的坚壁清野,还大量摊派,征发壮丁修缮城防堡寨,士民负担反而更重。

当初朱由榔一力坚持之下,让李过入阁成为宰相,对他个人而言,最大的影响倒不是权力变大了,而是视野更加宽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至少面对这些野草丛生的良田,作为大明宰相的李过明白意味着什么。

北伐之时第一步,如何恢复生产,尽可能弥补数十年天灾**,对于关内百姓所造成的巨大创伤,才是真正的难关。

主要是南面的鹿门山,和北面的樊城,这两个要点必须拔出,否则纵是大军围城,对方也能通过此二地侧击腹背,让明军无法专心攻城。

故而枣阳方向的光复前军,在击破枣阳防线以后,却是不能直接参与围攻襄阳的战役,而是必须先拔出襄水北岸,隔河相望的樊城。

同样的,光复中军方面,也要先拿下南边的鹿门山。

这让襄阳守军更加游刃有余,可以层层布防阻击明军。

好在,承天府战役之后,明军新式重炮的威力得到了检验,对于攻坚克难,增添了一柄利器。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